“这还只是布料……”
就算大军充裕,不需要更多粮,运回中原地区也能解决分郡县遭灾缺粮的问题。
和只想着拉他和沈瑄伙分担压力,他却大笔一挥,特地修书送往大军中,征讨安南的将官,凡官至都指挥,爵位三等伯以上者,有一个算一个,都在奏疏上落款签名。
大明的铁限制外卖,从安南缴获的兵不在此列。
大军有缴获,可终究是有备无患。
初时还有些张,随着预定好的条件一个又一个抛,商人们的目光愈发炽,他却奇异的冷静下来。
三封信陆续从凭祥县衙送,李庆青同首批召集来的商人也初步达成了共识。
这个利比例,委实有些惊悚。自己都不敢相信,上奏京城,永乐帝会相信吗?
李庆青带着拟定的契约到了三堂,孟清和一时兴起,拨拉着算盘,大概估算了一下以布帛换取粮的利。
李庆青伸了一下脖,不只睛圆了,下都掉地上了。
有商人:“听闻县衙收购木料,李大令为何不给我等?”
永乐五年正月
吃独的注定走不远,有功劳大家分,才是成功之。。
万一欺君的帽扣下来,乐就大了。
“除了粮,大令可还要其他?”
因边民和土官还要在此居住,砍伐木材时,自然会有所选择。分散在各地的商人则不然,若是将生意给他们,其他不论,与边民产生冲突,结果会相当麻烦。
“大令所言可是真的?”
算错了吧?
这样的条件,是孟清和提前代李庆青的。
南京不缺钱,只缺粮。
明军看不上安南人的刀枪,对临近番来说,却是可遇不可求,价无所谓,数量多就行!
“国公爷思熟虑,是下官想得不够周到。”
本章已阅读完毕(请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)
☆、第178章
李庆青喃喃自语,好似神魂窍。
对消息灵通的兴宁伯而言,实在算不上秘密。否则,永乐帝也不会准许他“便宜从事”,只为筹集军粮。
“香料,药材,野,本官同样收购。”李庆青,“若有良,价格好说。”
孟清和汗颜,想在大明官场上拼搏,更上一层楼,还要继续学习。
最终,商人们均选择了粮买卖,有希望换取铁的,李庆青派人请示过孟清和,也表示了同意。
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人聚集到广西,思明府凭祥县近乎成为一个大的资转中心。
朱能凑过来看一,睛也圆了。
“此事已由各土官。若诸位想木料生意,这粮的生意,本官就要另择他人了。”
得一个大致的数字,算珠声停了,睛圆了。
何况,木材是个长久的买卖,当下,筹集粮才是要。
“自然是真的。”李庆青,“不拘于稻谷,小麦粟米亦可。但本官有言在先,不得是陈年之粮。”
孟清和看看朱能,“要不然,把县衙里的主簿找来再算算?”
“以盐井为担保,诸位运来的粮皆可换取等价值的茶叶,丝绸,瓷和金银。”